柯林斯的催化机制

当年应聘一知名管理咨询公司的咨询顾问时,市场营销咨询界的一老大问我,未来的人生理想是什么?我说,做咨询师的咨询师。

非常讨厌管理咨询公司的飞来飞去,整年都在外跑的风格。在我心目中,这是很没效率的做法,为了体现咨询的工作量,”漂亮的报告+愚蠢与模式化的调查+长途旅行”成了咨询的必须组成部分,以致大脑不是用来思考,而是用来修改ppt的字号、颜色与抄袭各种模版。这种考虑,也许是我离开咨询公司的最重要的原因。

我更向往《催化机制》的作者——吉姆·柯林斯描述的生活方式,每年只固定接受几个咨询客户,并且还通过很多门槛来提高咨询收费标准,客户必须上他那里求教,而不是他去客户那里,即使客户身价上数亿美元。在我心目中,吉姆·柯林斯是一个典型的咨询师的咨询师。够酷,也够有个性。

就像我当时应聘时所言,咨询师的任务是去按照某些套路去解决问题;而咨询师的咨询师则是思想者,提供思想给咨询师。

今天,突然沮丧地发现,自己竟然没有对自己的公司过多地思考。用在自己公司上的思考时间甚至还不到一个普通的公司管理者,更不用说咨询师或者咨询师的咨询师了。以致我大汗涔涔,不断脸红之中。想起了一句中国老话,旁观者清。

自己对自己说,必须作出一些改变了。当要面临改变的时候,《催化机制》是一个最有效的方式。吉姆·柯林斯在他的文章里面举了用在改变个人行为方面的催化机制的例子,一个著名企业的经理为了激励自己创业,又想通过工作来积累创业经验,为了不至于在工作若干年之后丧失创业激情,于是,他建立了自己的催化机制,跟人签订协议,工作5年之后,必须创业,如果不创业,则赔偿多少多少。(可能跟原文有点出入,《催化机制》这篇文章是2004年看的了,具体细节我有点忘了。)为了改变我的行为模式,将自己的更多精力用于公司之上,我决定建立我的个人催化机制。

当你需要实现一个目标,改变行为模式,催化机制是一个很好的可以参考的手段。公司经营更是如此。

最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