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有士之二:信仰

我的心理科学自学旅程,始自逃课。当时在心理系修读时,除了少数老师对口味之外。多数课程对我是无用与低信息量的。于是,从大二开始,有了漫长的逃课自修历史。

感谢帝都。当时名为首都图书馆,现为国家图书馆的阅览室,离校不远。在那里,度过了大学生涯。其中,心理学自修第一课始自港台阅览室的【本土心理学】。还依稀记得十余年前,咬着牙,尝试去理解杨中芳、杨国枢、黄光国等各位老师们横跨中西文化,直指内心的那份治学热情。从中,我读到的不是故纸堆,而是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与坚守,对中国人的热情与信仰。更让我朦胧感受到,这才是学术!

这些先后拿过西方心理系博士学位的台湾学者们,走上了一条不同的道路。直到今天,这条道路,还是行者寥寥。为什么?难!难!难!横跨中西,那不是咱们在这里吹吹牛能解决的问题。于是,我等后生小辈转而走上了一条追寻技术的道路,第一个选题是当时知者甚少的社会网络分析。

十年前,参加中国社会心理学年会,做社会网络分析会议报告。提问时间,杨中芳老师问道:你这不还是西方那一套吗?我只有惭愧回答:是的。

是的,是的。恍然之间,这声回答,已经十余年过去了。我还在技术的道路上,越行越远。本土心理学除了对中国人婚恋行为探讨时深入涉及过,早已不是我的阅读与探讨议题。

然而,儒家是什么?儒家真正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

今日读到友人微博:

@非言语 : 余今日顿悟平生所接触之西学,皆技艺而已,非关性命,亦无以用来安身安心。日后须用心于《论语》《孟子》诸书,方不虚度一生,变自己之中国心为西洋人之储物柜。钱穆实为余性命之学之领路人。三十而立,三十而悟,未为晚也,故为之记。

技艺与性命的区别。这才是儒家今天赋予我们的意义。儒家士者,往往是乐观的、豁达的,近代如胡适、如钱穆。心理学家如杨中芳、杨国枢、黄光国。这恰巧是技艺给不了我们的。

我在【儒家有士】中写道:

士,才是我们真正应该追寻的信仰。古代儒者是通过求学,游历,治国,著书,立说,返乡等由幼而长的人生实践,获得心流循环,最终完成对人生意义的心证。今天的儒者同样可以如此。

心流是心理学上形容全神贯注的创作状态;心证则是法儒禅等争辩了多少年的公案。放在这里,多么不搭调。但是,人生哪需要那么多搭调与条条框框。

心流,我沉浸在当下;心证,我对得起自己。

一个普通人的人生,也就不过如此而已。

ps1:中国人的婚恋行为:一种本土心理学视野:该豆列,刨掉西方婚恋心理学著作,剩余多半是本土心理学入门精华,尤赞杨中芳、杨国枢、黄光国等。

ps2:儒家有士之一:钱穆 :读钱穆有感,也是黄光国的儒家关系主义的思想简介。

最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