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小心忽悠

为了不被历史,社会,成功学,医药广告,投资专家忽悠,于是写了以下文字。

吴思:帝国及其变体的命运(历史类)

作者试图回答的问题:当代中国人,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在什么地方?我们往哪里去?

作者回答得怎么样:还不错

评价:作者用自己发明的一些术语,比如暴力赋敛集团,福利生产集团,潜规则,最大伤害力的输出,道统与法统等分析了中国帝国制度的渊源及其走向,表述轻松,文笔富有冷幽默。

遗憾的是,作者连续五本书,仍然沉迷在这种对历史的推演上,而没有将自己的思辨上升到一种学术推论的高度。与欧洲等发明了最简群体范式的实验社会心理学流派相比较,结论大体相同,但学理价值相差万里。你只能如同对中国各位古代大儒一样,佩服吴思,但无法置入一个现代学术语境加以讨论、质疑与验证。

钱穆:国史新论(历史类)

作者试图回答的问题:中国历史上真的存在所谓的封建社会吗?中国历史的真正发展脉络是什么?

作者回答得怎么样:非常棒!

评价:钱穆是一位完全自学成才的人才,而建国之后中国六十年的发展又时不时验证他当年的思想。这是何等思维锐度。

他放弃了西方以及国内多位历史研究者通用的分类体系,而是从士在历史上的作用及社会与政治的辩证关系角度入手,自行将中国历史划分为游士社会,察举社会,科举社会,白衣社会等,更符合真实的中国历史发展。 有很多人很奇怪,中国历史上为什么不搞西方民主。钱穆的视角很有趣,他从社会与政治的思辨关系入手。西方是有「社会],才有「政治];而中国是有「政治],才有「社会]。

人们之所以批判钱穆,关键点往往聚焦在,他太爱国,他太歌颂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他太相信历史发展士的作用,他太理想主义。事实上,现时现代的大陆人们,经历了文革,就以为,中国历朝历代没有“士”;也以为,中国未来不可能有“士”。

在这点上,钱穆是个温雅君子,坚定不移地相信士的作用。他的分析角度也很有趣,用士在文化传承上的作用,对历代朝代更替的事实来验证。这点上,我是坚定不移地理解并支持钱穆。何为士?不是匠者。不是官僚。不是书囊。不是商贩。不是群氓。而是那些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并将其发扬广大的人。

黄光国: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社会类)

作者试图回答的问题:中国人的官场运作,人情往来的真相

作者回答得怎么样:还可以

评价:别人为什么要帮助你?别人是什么样的人?自己人与别人有什么区别?丢脸、长脸、不要脸;没脸见人、脸皮厚、绐面子、留点面子、要面子;看我的面子?这些俗语背后蕴含着中国人权力运作,人情往来什么样的规律?

这也许是每个人都没有深度思考过的问题,更没有意识到这个领域即将诞生影响中国社会学发展的一个新理论体系。

近三十年前,一位年轻的社会心理学博士黄光国仔细思考了上述问题,最终写出了自己的成名作。黄光国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划分为工具性关系、混合性关系、情感性关系三类。典型的工具性关系是陌生人关系,在交往中遵循”公平法则”——“合则来,不合则去”;典型的混合性关系是熟人关系,在交往中遵循”人情法则”——“有恩报恩,有仇报仇”;典型的情感性关系是家庭关系或者亲友关系,在交往中遵循”需求法则”——“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黄光国从博士论文一举成名之后,积三十年之力,沿着自己提出的人情与面子理论模式出发,并踊跃参与台湾民运,最终结合西方的对科学主义的反思,完成了自己的儒家修炼历程,提出了新儒学——儒家关系主义。

可惜,时运不济。儒家关系主义赶上了从大陆到台湾的全民重商主义的时代。虽然,黄光国自身求学,游历,治国,著书,立说,返乡等由幼而长的人生实践,完成了从学者到新儒家的华丽蜕变,几近完美。但是,儒家关系主义,知之者甚少。黄光国,可以称之为,不成功的新儒家。

豪格:社会认同过程(社会类)

作者试图回答的问题:人类社会中的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作者回答得怎么样:太牛了!

评价:人类社会上的多次历史悲剧,比如文革,比如法西斯,激发了学者们的一个问题:是否存在一种群体心智的东西呢?在那个狂热的时代,人们的行为被高高飘扬的群体心智所主导,在那时,你究竟还是你自己吗?每个个体是如何成为群体成员的?在群体与群体之间,又发生了一些什么?中国人是否真的存在一种所谓的奴性呢?

1967年,当美式社会心理学如日中天的时候,美式社会心理学的教皇费斯廷格,无数今天人们耳熟的术语发明者,比如已经深深渗入到各项现代营销活动中的认知失调理论,却对社会心理学心生厌倦,退出了该领域。此时此刻,一位天才人物,泰费尔,悄悄地接上了他的班,走上了自己的欧式林荫小道。

泰费尔,一位百年一遇的天才人物。他做了什么呢?他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分析人们的社会行为的基本工具:最简群体范式,并建构了一个优雅的理论体系:社会认同论。豪格作为他的学生,写的这本书,反映了他的基本观点。

什么是社会认同论?雨后,当你仰望彩虹,你会看到一条七彩带,不同颜色相对独立。但真实情况却是,不同波长的光是连续分布的。人们的认知器官,自动地将这个连续的波谱划分为七个不同颜色范畴。

这个范畴化的基本机制是人类进化而来,也是适应繁杂社会的一种本能。它使得人类能够简化复杂的世界。如何简化世界呢?一方面,在同一范畴(颜色)内,模糊范畴刺激(光的刺激)相互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在不同范畴(颜色)内放大某些光谱的区别。这被泰费尔称之为范畴化机制的增强效应。

在此时此刻,泰费尔似乎还是一个普通的学者。然后,接下去,从物理刺激到社会刺激;物理范畴到社会范畴的跳跃,见证了一位天才的诞生。泰费尔沿着各项学术传统出发,将社会看做是不同的社会范畴的集合,人们主要是从自己所归属的社会范畴获得认同。因为认同与在不同的社会范畴中的存在,我们才发育出自己的独一无二。

我们不仅仅会范畴化光,同样会范畴化各种物体,更会范畴化别人。更重要的是,我们还会范畴化自己。在以上种种范畴化过程中,这种增强效应是如何起作用的?比如,在宁愿损害他群利益的前提下,为什么人类总会采取一种”我群中心主义”的策略行事呢?天才的泰费尔发明了一种称之为最简群体范式的实验研究范式,积半个世纪之力,最终对与人类社会行为相关的多项社会科学难题统统通杀。

海特:象与骑象人(心理类)

作者试图回答的问题:关于人生的十个基本问题

作者回答得怎么样:还不错

评价:每个人小时候,或多或少,都思考过一些关于人生的基本问题,比如爱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是否存在神佛?理性与情感是什么关系?

当人到三十,我们会为年轻时,对这些问题的较真讨论哈哈大笑。不是我们已经清晰答案,而是忙碌的生活与自我的放逐忘记了去追寻答案。

年轻的海特博士却对人生的十个基本问题较了一次真。他形象地将人类的心理比喻成,“非理智的一半”是一头桀傲不驯的大象,“理智的另一半”则像是一个理智的骑象人。这两个分裂的部分,造成人们常陷于“理智”与“非理智”的思想争战中。

沿着这个巧妙的比喻,海特整合东方佛学、儒学与西方伦理学等哲学智慧,以及西方心理学实证研究,系统介绍了“快乐与幸福”的十个议题——分裂的自我、情感风格、互惠的本能、自以为是、快乐、爱与依恋、逆境、美德、神圣、人生意义。海特在每个议题上都一一质疑了当前流行的观点,比如逆境导致人类的成功还是?如何获得快乐?如何获得提升感?

虽然海特并没有阐释如何寻找幸福与找到人生的意义,然而读完全书,你会发现,哦,原来答案已自明。更要命的是,在海特这里,你看不到任何庸俗的成功学观念,而只会看到沉甸甸的思考与在无数学者的研究之后消化的心得。

契克森米哈融:幸福的真意 (心理类)

作者试图回答的问题:当下的快乐是什么

作者回答得怎么样:还不错

评价:这本书到目前为止,默默无闻。真的难为引进这本书的出版社,上市已久,如此萧条?也许,是作者那个难念的名字导致的问题;也许,是《幸福的真意》这样的平淡书名,往往会淹没在大量粗制滥造的成功学书籍之中。

是的,你厌倦了说教,你真的不愿意在忙碌的生活,再去浪费时间,去读什么《幸福的真意》。——相信,这是绝大多数读者第一次听到这本书的潜意识反应。

然而,这本书的品质会超出你的想象。作者契克森米哈融是积极心理学的发起人之一,1934年生人,曾任芝加哥大学心理系主任。远在积极心理学的概念提出之前,他就对一个问题颇有兴趣:“为什么人们会专心致志,浑然忘我?”。

那时,他还是位年轻的心理学博士,通过对艺术家等创意人士的研究,他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概念:人类的最优化经验(Optimal Experience)。之后,他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这就是:心流(Flow)。

当积极心理学诞生之后,心流(Flow)非常自然地成为了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如果说积极心理学致力于从科学的角度揭示人类幸福的秘密。那么心流(Flow)理论漂亮地回答了这一个问题:你“当下”的快乐是什么样的?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幸福的真意》这本书值得阅读。因为它是作者特意提炼与总结自己的科研成果,面向大众撰写的,系统阐述了心流的来源,以及不同层级的快乐来源与增进之道。 那么,什么是心流?引用台湾大学心理系余德慧的推荐序言《听见喜悦的声音》中的解释:

当人心中有个目标,又有足够的“巧力”时,他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会在自己可见的范围内,他的心中就会形成一种叫做“挑战”(或更清楚地说,应是“见猎心喜”)的力量,使个人的行动与环境的反馈之间形成”立即明晰”的互动,个人意识的注意力被立即的反馈攫住,而环境也逼迫着个人意识作出回应,就像乒乓球高手相互对打,小球成为两人之间意识流动的媒介。这时的意识状态,契克森米哈赖教授称之为“心流”(flow)。

伯克:默克家庭诊疗手册(健康类)

作者试图回答的问题:如何判断与提升家庭成员健康

作者回答得怎么样:非常棒

评价:这本书到目前为止,买了四套,分别赠送亲人。我是将它当做保命工具来看的。

中国人的思维结构中似乎存在一个对理性的畏惧,一旦是讲条理,摆道理,找论据,看思维深度,往往避而远之。而一旦是大而化之,用五行来解释一切,反而大行其道,并听者还习惯将故事变为传说。

且住,来听一个如何发财的笑话吧。这个笑话来自最早推荐这本书的作者

上大学的时候,内科学老师讲过一个校友的故事。按照目前中国社会通行的标准来看,这个校友属于成功人士。此人到北京,开了个小门脸,给人纯中药治疗糖尿病。号称无副作用,见效快,疗效好,完全不用再吃西药。 大多数病人吃了这药后效果的确明显。要知道,有几个中医敢让糖尿病人把西药停了,只吃自己开的中药?于是此人名气渐大,腰包渐鼓。月入二三十万——那可是九十年代的二三十万。不但收获了不少人民币,还收获了不少《卖拐》中范伟的那声“谢谢啊”。 戏法的窍门在哪呢?他随便找了个中药方子,然后掺了点二甲双胍(一种常用的治疗糖尿病的西药)——当然会有效!

黑客与画家(财经类)

作者试图回答的问题:如何好奇地探索这个世界,做喜欢的事情,并阳光地获取财富?

作者回答得怎么样:非常棒

评价:创业的书,或讲究细节,比如如何撰写商务计划书;或摆资历,比如我的成功如何复制;或讲大道理,用一个术语串起整本书,你不服还不行,比如长尾比如蓝海比如紫牛;或写小说,比如如何从小秘到跨国公司CEO;或吹牛,比如全中国最穷小伙子如何发财。

有没有一本,心平气和,不讲细节不摆资历不讲大道理不写小说不吹牛的创业书呢?

有,这就是Paul Graham的文集——《黑客与画家》。

从第一章开始,就会心一笑,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不过试图马上寻找到发财之道的读者,可能会失望了。与其说作者是在谈编程,谈创业,谈商业模式,还不如说作者在回答:如何好奇地探索这个世界,并通过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阳光地获取财富?

关于Paul Graham的这本书,再多文字的摘用也是一种侮辱。实在没时间的读者,就功利地选择第六章《如何创造财富》与第九章《设计者的品味》入手吧。

聪明的投资者(财经类)

作者试图回答的问题:如何聪明地投资?

作者回答得怎么样:还不错

评价: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阐述的是一种投资的智慧而非技巧。格雷厄姆对投资与投机的区别;对模式化操作的贬低;对透彻分析,本金安全与适当回报的追求,构成了投资的基本原则。

问题是,人们知易行难,往往给容易健忘的大脑又增加了很多新的条条框框。这些条条框框,格雷厄姆凭借投资实践经验,予以摒弃。而另一位杰出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沿着前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开拓的“人类有限理性”的道路,予以了科学意义上的分析。将《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与卡尼曼的《不确定状况下的判断:启发式和偏差》一起阅读,我们会格外感激真正的学者在人类智慧上的贡献。

最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