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时间的人》后记:开智三月

Book2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知识如水如山,润物细无声,令人沉浸。忘怀山水时,我们忘记了,信息的源头与知识的创作者。美,可以欣赏,也可以创作。那些令你难以入眠的文章,你关注过它的作者吗?你是否一直喜欢转发非原创信息?

去年五月,因为一件小事,我与心理学圈的六位师友才发现,一个商业网站大幅盗版我们文章。而该网站道歉信写得优越感满满。实质性道歉,比如删掉所有非法转载稿件,或者按照平均稿费水准发稿费给所有被侵权作者,却做不到且只字不提。

于是,在一次偶然碰头时,我第一次有了启动作家联盟的想法。而忙碌的我,很快将此事忘记了。但是海贤组建了六位作家的微信群,却将那份初心保留下来了。

那时,向来算极品宅男的我才使用微信没多久,也是第一次加入微信群。在与动动、铜铜、松松、建鸿、非言语各位作家火热讨论中,我第一次意识到微信开始改变人们生活的“可供性”。到了六月份,各位作家,外加出版界同仁、资深工程师,在我家开了一次会,这就是开智项目的最初缘起——心读公司,取义自心理阅读。

然而,去年琐事缠身,外加该项目最初设计了一个非常不符合商业逻辑的股份架构:六位作家均等持有股份。导致项目从六月份启动,进度近乎等于零。虽然,外部合作方闻声而来者众。短短三个月,我密集见了十五家出版社负责人及媒体合作方。

到了7月份,由于一些新的合作伙伴进入,以及最初发起作家的一些顾虑,最初的作家联盟项目慢慢地变成一个我来主导的项目。在我爱人生日那天,与各位友人一一沟通,达成共识。此时此刻,心读夭折,开智诞生。

秉承初心,开智公司原本是一个侧重以认知&神经&心理科学内容制作与传播的项目,初衷是为作家联盟服务。因此,原本重心落在开智文库与开智视频。然而,人生的意外就在于各种巧合与阴差阳错。

2014年8月份,我应邀加入财新主编王烁主持的英文书群。英文书群原本是王烁的家庭读书群。8月份,王烁将其面向公众开放,凭借他执掌财经媒体圈十余年的人脉,一周内聚齐五百人。以英文与读书作为过滤器,英文书群得以保持较高的交流质量。

海贤的微信群第一次让我感知到微信的“可供性”;王烁的英文书群进一步强化了我的体验。很快,我从一位2014年才开始使用微信的新手,变为重度用户,开始更新自己的公众号“心智工具箱”,帮助安人心智开设微信公众号。期间也被邀请加入大量微信群。但鱼龙混杂的微信群始终难给我新鲜体验。于是,在2014年11月的某个周末晚上,我新建一个名为“开智书友会”的微信群,邀请众多师友加入。

人生那么短,要爱的人都爱不过来,还怎么可能去惦记那些本来就不是一路的人呢。在每月不断踢人,包括踢掉某投资大鳄、某合作伙伴的规则束缚下,以及各位开智群友与安替牌机器人大力支持下,开智群氛围逐步形成。无规矩不成方圆。开智群群规第一条即是:

欢迎大家以创作者姿态讨论相关议题。看到不满的,我们就动手去改变;看到愚蠢的,我们就去写一本聪明的书来反驳;看到丑陋的,我们就制作精美的来倡导;看到疑惑,我们就去设计实验来验证。群内无牛人,只有群友与群智。

许多师友清楚,我是第三种文化粉丝。偶像是丹尼特、古尔德、平克、道金斯、盖尔曼与明斯基等。所有这些作家都有一位共同好友。他就是edge创始人约翰·布罗克曼(John Brockman)。布罗克曼在创办Edge时写道:

To arrive at the edge of the world’s knowledge, seek out the most complex and sophisticated minds, put them in a room together, and have them ask each other the questions they are asking themselves.

————为了抵达世界知识边缘,寻找最聪明的人,将他们放到一个房间内讨论,会诞生什么?开智三月,通过主题演讲,以及沉浸式讨论,初步交出了这份答卷。14次世界一流专家的主题演讲,以及每天在自由生发、不断激荡的跨界讨论。

某种意义上,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名校,给人最大的财富是在校期间的同辈压力与可以托付后背的同辈信任。随着人类知识的日益爆炸,我们不仅仅在青春期荷尔蒙旺盛的时候,需要同辈压力刺激。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同样需要同辈压力刺激。与二十岁不同的是,此时更多是从金钱、奖赏等外在动机刺激转向兴趣、使命等内在动机刺激。

此时,你需要比较与刺激;你需要伙伴与社群;你需要充电与跨界。开智知识社群,初步具备了这样的功能。正如一位群友昨天晚上所言:

我加入开智最大的收获,其实并非获得了多少新知识,而是“见贤思齐”,被一种探索世界的姿态所鼓舞。

同样的,这样的高密度知识,需要稀释与传承。于是,在开智社群运营三月后第一个周末,我启动了开智青年故事会。

如果说三四十岁这一代知识工作者,更多通过书本学习,是成长于信息匮缺时代的陆生动物。与之相反,九零后、零零后这一代数字土著,他们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伴随信息汪洋时代而生的海生动物。他们大脑运作模式、思维结构与学习方式,将大大不同于传统一代。因此,他们并不需要过多的借助书本来学习。书本已经不是信息汪洋时代承载知识的最佳载体,相反,是视频、是转发、是聊天、是吐槽、是弹幕。

因此,开智青年故事会试图通过分享故事的形式,聚集新一代知识青年,让各位看到多样化的人生可能,以及不同知识获取路径与行动方法。

去年十一期间,在台北辅仁大学拜访夏林清老师。原以为民权斗士,民运世家,巾帼英雄,是怒目金刚,见面却才发现是慈眉老太,温柔服人。林间茶室,俗人多问利益往来,合作项目。夏老师直接问,大陆发展如此快,给每个年轻人留下了什么印记。我开始讲我的故事与见解。夏老师摇头,摇头,再摇头,说道,我不关心“可能的自我”,“成功万花筒”这样的理论,概念。我只关心你的生命故事。斗室星空,个人映照社会。高速发展的大陆社会,你留下了什么伤疤?什么印记?什么遗憾?

或许,我于世界与知识,是一位贪心者。《心智三部曲》向GEB致敬;《文心书话》写在平克的《风格感觉》(the sense of style)之前;《黑暗三部曲》向阿西莫夫与《银河英雄传》致敬,旗下的安人心智公司向Deepmind与保罗.巴赫-利塔(Paul Bach-y-Rita)致敬。我更希望成为平克、哈萨比斯(Demis Hassabis),但命运偶尔会将你推向布罗克曼的位置。以一位创作者姿态,向那些曾经感动过你的人,也许就是人类一代又一代知识传承的觅母吧。九败一胜,行进的路径,曲曲折折,进步时欢然,退步时淡然。

这也许就是人生与命运的真相吧。

阳志平,安人心智科学总监&开智微播出品人
2015-2-3

最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