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微博

在社交媒体诞生初期,我们充分享受记忆外部化的优势。想到什么,写下什么。若干年回首,看到一个正在欣然成长的自己。

Isaac将其戏称为:社会化大脑。借助于推特这些工具,原本狭隘的神经元通过社会化建立更多的链接,我们得以感受更丰富与宽广的世界。

社交媒体越来越流行,我们渐渐发现,在自己的记忆中,收藏了太多噪音。越来越多不相干的人等,强行注入。一个有趣的段子,诱惑你去关注Ta。一个包装后的故事,诱惑你去分心。你的生命却已消失。

不仅是噪音。在今天,你会发现,你开始无法书写。可以对话的人日益稀少。简单的Mark、缺乏背景信息的交流,成为时尚。你试图享受高质量、具备知识趣味与新鲜感的对话,在今天的社交媒体上,成为奢望。各类社会化过滤器在鼓励你更多、更快获取输入,你却失去了输出的兴致。

每个人都是如此急急匆匆,忙着粗暴而简单地转发,偶尔闪现的评论总在捍卫自尊。技术的进步带来的不是帮助你更好地记忆与书写。是更精确的广告。

你的记忆插入了太多噪音;你的书写只有广告商在意。

一年前开始了一个新的习惯:一个人的微博。只向自己与家人开放的微博,它仅仅是一个记忆外部化工具。在那里,我可以肆无忌惮地随时随地进行记忆外部化。重新回归初心:想到什么、记下什么。(相关开源项目:StatusNet、microblog等)

感谢 @TonyYet 今天的介绍,App.net,一个隐私的,需要交纳注册费的社交网络;pinboard,一个隐私的,有品味的社交书签站点。原来,这个世界,并不仅仅只有我在这么想、这么做。

既然开放的、免费的互联网,浪费了太多原本用于创作的时间去过滤噪音。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自己来制造门槛,聚集在隐私的、收费的群体中。有时候,简单的注册费,可以将太多噪音屏蔽掉。

总会有一些人,需要的是一个安静、内向与创作的互联网。

最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