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文章含金量?

有时距离目标尚远,但你正朝它走去。

信息的输入:一手很重要

信息的原始出处,比如最初作者、论文原文、最初的代码很重要。高质量的文章,往往在于信息来源与众不同。从哪获取?对于中文技术社区,Hacker News以及所在领域好的英文博客质量已经够高了。不过有时候,还可以往前推进一步。比如,学术期刊。

为什么推荐学术期刊。在企业,往往采取问题导向的方式收集信息,通过零散的个人体悟以及企业内部知识传承体系来提升智慧。学术界更多是采取一种基于公理体系,通过变量定义、推演、实验与同行评审的方式来提升智慧。风格不同,跨界的互补容易产生好想法。典型例子,莫过于第一位以本科学历、企业工程师身份荣获诺贝尔奖的田中耕一

对于在企业工作的人来说,获取全文期刊岂不是很困难?

在Web2.0的大潮之下,学术界也感受到了危机。目前,学术期刊出版方式逐步发生变革。开放获取期刊 (Open Access,简称OA)开始流行:

  • DOAJ网站收集了所有学科,支持OA的期刊。部分期刊还可免费发布论文。在我关注的心理学领域已有157本期刊
  • PLoS:已多次推荐。
  • frontiersin:含心理学。
  • 支持部分全文下载,以参考文献为核心,研究者相互协作的mendeley

量子物理学家Michael Nielsen总结了一种新趋势:开放式科研,并出版图书《Reinventing Discovery》介绍。我相信,开放一定会打败封闭。本世纪高质量、有影响的思想会日益来自这些领域:开源软件、开源硬件、开放获取期刊、开放式科研、开放式大学…

信息的加工:倾听很重要

在接触到高质量的一手信息之后,如何理解信息?用心理咨询的术语来说,放下成见,保持同理心,耐心倾听,很重要。

每篇高质量的信息背后,往往蕴含着某种世界观、思维体操、智力游戏、历史文化,希望跨界产生新收获,此时此刻,不是用自身既有的世界观去指责对方的缺点。比如,关于程序语言之争已成为程序界的经典水深火热议题。事实上,不要去争论人们与世界沟通的语言:

  • 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世界以及与世界的对话方式;
  • 你在三十岁说的话与小朋友说的话可能一样吗?
  • 不仅是时间维度,同样,你在老婆面前会摆弄你的领导作风吗?

不仅是程序语言之间需要相互倾听,同样,如何从实业界过渡到学术界,理解研究者们的思路?

  • 快速获取该问题的相关核心概念群。核心概念的提出、发育,见证了一位研究者的能力与创造性。
  • 情景思考与故事性的讲述。如前所述,研究者多考虑的是抽象性、一般性、逻辑性很强的问题。而实业界多考虑的是实际性、具体化的问题。在阅读或沟通的时候,可以带入一种具体的情景。在头脑中假想或者当面请教,让研究者讲讲,在与这个问题相关的原创概念上,他当时是怎么发现这个概念的,怎么得出这些结论的,有哪些实验的琐事。在研究者讲述故事的时候,不断地代入思考,会获得不一样的收获。

信息的输出:奥卡姆剃刀原理

这是高创造力的人的必杀技。抄一段来自欧洲社会心理学之父莫斯科维奇的话:

扩大差异不再有人们认为它应该具有的那种创造性。在我的工作中,我始终信奉威廉的奥卡姆剃刀原理。… 不应无端增加概念的复杂性,因而能简单处理的事不要复杂化。(p284)

再抄一段友人对奥卡姆剃刀原则的评论

这柄神器,我叫它“修剪之刃”。兴趣广泛、整合不同领域的创造者,如枝杈横生的的灌木,须保持修剪。我还在落日余晖暮色初上的旅途中,寻找神器踪影。至于用这种奇幻的命名方式,是因另一神器,叫做“隐喻滤镜”——把过程隐喻到具体的事物,可为其镀上美感,而美感能予人力量。

今天这个时代,获取信息容易,理解信息很难,输出好的信息更难。如何输出?

遵循奥卡姆剃刀原则,采取修剪之刃与隐喻滤镜两大神器。

例子在哪?Paul Graham的文章以清新自然,思想深刻见长,《伟大的黑客》、《设计者的品味》,多为名篇佳作。如果分析他的文章,会发现修剪之刃与隐喻滤镜两大神器,比如删掉多余的副词、形容词、介词、与主题无关的内在价值观描述,以及各类隐喻,让我们来欣赏一段美文:

如果你想要清晰地思考,就必须远离人群。但是走得越远,你的处境就会越困难,收到的阻力也会越大。因为你没有迎合社会习俗,而是一步步地与它背道而驰。如果自己就是潮水的一部分 ,怎么能看见潮流的方向呢?你只能永远保持质疑,问自己,什么话是我不能说的?为什么?——Paul Graham《不能说的话》

##总结:纪录当下的快乐

写作是更好的记忆,也是时间给大家的恩赐。当你老去,时间划过,你仍存在。

##相关参考:

最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