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爱的人是个精神病
如果你爱的人是个精神病,你能做的,只能是更爱他一点点。你的爱,将让你爱的人活下去,变得更好!
《疯狂:美国精神病患者的遭遇》 这本书是一位父亲献给儿子迈克的礼物。在迈克大学毕业那年,因为压力与找工作不顺,被确诊双相情感障碍之后,他陷入了一场必须全力以赴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他时不时遭遇这类情景:迈克要自杀;迈克撞车了;迈克找不到工作。。。
战争的高潮始于迈克私闯民宅,并在人家的地毯上上尿尿。。。于是,迈克面临一场指控:坐牢!坐5年牢!并将以重罪失去多项合法权利:不能参加选举,不能拥有枪支或者参军,还可能被迫上缴驾驶执照。更致命的影响则在于,没有公司愿意雇佣有重罪前科的人。
当迈克消失在监狱厚重铁门的那时起,作者问道:
为什么对于警察和医生来说,将一个精神病人送到监狱,如此常见。但是这种常见的背后,真的正常吗?
此时此刻,父亲第一次萌生了写作此书的想法。作为前《华盛顿邮报》记者,作者早因间谍小说《间谍证据》、《卧底中情局》成名。因此,拥有对美国精神病患者进行调查的能力,获得对迈阿密拘留中心关押精神病患者【九楼】的调查权(其中的【C翼】用来关押自杀倾向患者)。然后,全书围绕迈克的官司与作者对美国精神病患者的调查两条线索展开。
在这些纷纷登场的各路人物中,对于我等心理学背景的人来说,最关心的是美国精神卫生立法中的关键节点、关键人物与各类利益纠结机制。以下试举例。
法官莱夫曼
这位40来岁的,喜欢交际,因为维护精神病人权益而闻名全美,并于今年奔赴中国参加精神卫生法立法讨论的法官,家族里面没有一位精神病人。然而,18岁那年,他的实习经历,见证了一位精神病患者的遭遇,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连动物园对待动物都要比精神病院对病人好得多。
成年之后,法官通过不懈努力,终于站上了舞台。他的台词是:
监狱是最后选择,而不是第一选择。
秉承这种理念,法官莱夫曼发起的分流项目,使得迈阿密的再次犯罪率大幅度下降。
大夫普瓦捷
借这位迈阿密监狱心理医生之口,作者给大家普及了美国精神卫生法以及治疗体系的来龙去脉:(参考读物《我们身边的疯子:美国的精神病人护理史》)。
- 1840年代,女神迪克斯二十年的持续战争,使得美国三十来个州建立了精神病医院
- 1900年,美国每个州拥有了一个精神病医院
- 1946年,媒体压力使得杜鲁门总统签署法案创立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
- 1952年,法国外科医生拉博里特发明可乐静,葛兰素史克收购并营销
- 1961年,肯尼迪上任,将心理健康障碍作为自己工作当务之急
- 1963年10月10日,肯尼迪签署美国国家精神卫生法,投资3亿美元建立社区诊所代替大型州立医院
- 1960年代,《飞越疯人院》小说出版与影片发行,也就是现在中国停留的阶段。
- 《飞越疯人院》电影获得1976年奥斯卡奖。加上钱与当时人权主义流行的问题,使得美国精神病【去院化】运动流行一时。一夜之间,各州将精神病医院关掉
- 1960年代到1980年代,美国精神病医院住院人数从50万下降到10万
- 水门事件、越南战争,肯尼迪的3亿美元成为谎言。慢性精神病人大量出现在街头
- 1980年代末,精神病人开始到各类监狱中来(转机构化)
普瓦捷大夫,他令人感动的台词是:
普瓦捷大夫:这个环境让你容易变老。
作者:那你为什么还在这里工作呢?
普瓦捷大夫:来这里的犯人都已经被人抛弃了,但其中的一些人能够而且真的会变好,这就是我每天来这里工作的动力,知道自己能起一点点作用,知道自己也的确起到了作用
普瓦捷大夫:再说,如果我不做,那么谁愿意来做呢?
志愿者罗宾逊
每位成为纳米(NAMI,美国著名心理健康志愿者组织)当地社区核心志愿者的妈妈们都不例外,背后必然有一个爱得深深的孩子。罗宾逊是迈阿密的一位有影响力的心理健康志愿者。她的儿子杰夫18岁第一次被捕,后来被捕39次,被诊断为分裂情感障碍。通过持续6年的努力,罗宾逊终于说服了当地警察局开展危机干预小组(CIT)培训。因为她足够幸运的碰上了一位患有幻听等症状已经32年的越战老兵的局长。
为什么警察与各类人员如此需要CIT培训?当迈克康复不久之后,再一次病发,半夜起床,光着身子,走出去。直到一位警察发现了他。幸运的是,这位警察受过CIT培训。意识到他是一位需要帮助并且立即治疗的病人。于是,他将迈克带到医院急救室,并且联络相关人员,将迈克送到医院而不是监狱。在这次之后,迈克长达四年没有患病!并成功就业! 图书开始面临的指责也从四年的重罪变为二年的轻罪,并缓刑执行。
相反,警察局没有接受CIT培训,结果将一位精神病犯人开枪打死,母亲疼不欲生。罗宾逊令人感动的台词是:
这个年轻人本来有机会活下去!可警察却把这个机会夺走了!
如果你爱的国家是个精神病
读完全书,我不由地骂道,这哪是本揭露黑幕的诉苦书,明明是夸耀书。炫耀了些什么?美国的出版、医疗以及司法制度。真想给作者写封邮件,邀请他来中国看看。你知道吗?在你写的《疯狂》的大洋那面有一个这样的国家:
- 立法:精神卫生法,20多年了还没出台
- 警察:CIT培训项目目前还不够普及
- 医院:部分精神病医院也是利益导向的,给钱就抓人,别说什么你那么纠结的【强制治疗】与【自愿治疗】
- 出版:在这个国家,写一部揭露监狱中的精神病人的书是无法出版的
- 言论:作家的意见无法影响任何法律的修改
立法这一点,是去年的亲身经历。精神卫生法即将出台,但是草案不少地方有问题。于是组织二十来位心理学同行,投递修改意见。
虽然是鸡蛋撞石头。我们总要去撞。撞的人多了,石头即使不会被撞坏,也会被挤走。 加上各路心理学界人士的发声,总算在原来最受人非议的十八条上多了一句话:
心理咨询的具体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其他修改意见也有所采纳。虽然我最主张的将六十八条修改为类似于电影的分级管理制度,到今天为止,仍然被华丽地忽视了。
目前中国心理健康管理是两级分化,一级是利用民众对心理学的不了解,将违背某方利益的人送到医院;另一级却是不重视广大的求助需求,对于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尤其是慢性精神病患者没有任何实际医保、经费支持。
正如作者对儿子所做出的努力,不仅荣获普利策奖提名,同时影响了美国的精神病立法,2次参与美国众议会听证,使得美国开始重视那些呆在监狱里的精神病人转移到社区中进行治疗。对中国这个国家,我想说的是:
如果你爱的国家是个精神病,你能做的,也只能是更爱她一点点。你的爱,将让这个国家活下去,变得更好!
相关参考
-
ps2: 台湾的《精神卫生法》与《心理师法》
-
ps3: 什么是抑郁症、心境障碍与双相情感障碍?
-
ps4:如何寻找心理师
-
ps5: 发现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11个信号
作者:阳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