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书话(2):什么是文气?

饮马度秋水,水寒风似刀。

笔力有强弱,文气有清浊。中国文学批评,时常与文气纠缠。在夏丏尊之前,文气只可意会,不可测量。韩愈、王安石文气恢宏,笔力公认。但那份好,多半归为养气功夫。到了《文章讲话》这里,文气则是一个清晰可测量的指标,它就是读者念诵诗文的速度。

塞下曲与春望

试比较两首经典:

例1(王昌龄《塞下曲》)

饮马度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例2(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两诗体例相同,但文气不同。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比较,“饮马度秋水,水寒风似刀”读起来更快。秋水连接水寒,两句才构成一个语义整体;国破、城春均可分别成句,是两个独立的语义整体。在认知科学研究者看来,例1是四个语义组块;例2则是八个语义组块。

同时以今音来看,例1的“刀没洮高蒿”,押韵字数比例2多且齐整,更好记。如果是两首诗的初学者,例1更好背诵,念诵速度更快。因此,例1文气强于例2。

诗词小说,均有文气。文气只有强弱之分,无关文运。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比“饮马度秋水,水寒风似刀”流传更广,文运更强。历史上文运最强的句子是十二转金句,它指有十二个作家化用同一句,且都不算抄袭,载入诸如《全唐诗》、《全宋词》这样的史册。它就是诗佛王维的“山色有无中”。

坏的白话文

古人写诗作文,常常念诵,因此,如果纯粹以念诵速度来比较,古文文气普遍强于时文。用心的中文作家寻找导师时,不得不回归古典。因为白话文轻视文气。试看中学语文教材:

例3(朱自清《荷塘夜色》)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这样的句子,你很难一口气念下去,文气不畅。短短一句话,“的”所占比例已超过一成。

偏偏二十九岁的朱自清写的青涩文章,作为白话文教材广为流传,以致余光中调侃,慎用”的里“等,是中文作家第一课。先生给出了更漂亮的写法:

例4

月光隔树照过来,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而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杨柳弯弯,稀疏的倩影却又像画在荷叶上。

文章改后,“的”所占比例下降一半。(“的”所占比例,安全临界值在多少?系列中会回答)。

再看一个坏例子,同样来自语文教材:

例5 (何其芳《雨前》)

白色的鸭也似有一点烦躁了,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里传出它们焦急的叫声。

该怎么改,请你思考。

好的白话文

朱自清与何其芳这类明显文气不畅的例子,我们容易找出来。但是,有一些难以比较文气强弱。来两个:

例6(钱钟书《俗气》)

说到酸气,你立刻联想着山西或镇江的老醋;说起泥土气,你就记忆到夏雨初晴,青草池塘四周围氤氲着的气息。

例7(夏目漱石《旅宿》)

我一边登山路一边这样想。聪明就会生气。有感情就会流泪。倔强就会感受拘束。总之,人世难以驻留。

例6与例7都是好文,谁的文气更强?显然,用平均念诵速度来比较并不靠谱。

今天人们习惯用扫视代替念诵,每天需要阅读的文字与古人不在一个量级,篇篇念诵不可行。同时辞格、字句、篇章,古今大不同。如果按照夏丏尊的说法,仍以念诵速度作为文气标准来嘲讽白话文,这种比较就像关公战秦琼,于事无补。

因此,我们需要更好的标准。这就是来自西方写作研究者Gopen与认知科学的阅读能量模型,且听下回分解。

Wenxin2

题图:kubrick是一家位于香港油麻地的文艺书店(经友人TonyYet介绍)。它与经常播放小众电影的百老汇电影中心在同一幢物业。题图为书架一角。

写作时间:2014年2月25号14点00开始,15点12完成。

最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