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导读:如何上好幸福课®?
1、幸福课®的诞生
这也许是一个心理疾病流行的时代:抑郁、焦虑、恐惧三大怪物离你并不远。如果摆上各种关于心理障碍的统计数字,或许,会让你进一步悲观。为什么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之后,各类心理疾病层出不穷呢?不仅仅是你关心这个疑问。致力于研究人类心理行为的心理学家们,更以此为职业。他们也的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关于人类的种种心理疾病,目前已经有14大类能够明确治疗。
然而,心理学家仅仅做到这一步就可以了吗?基于一个朴素的哲学思考:没有问题并不意味着足够好。塞林格曼(Martin E.P. Seligman)、皮特生(Chris Peterson)、契克森米哈融(Csikszentmihalyi)这三位最核心的积极心理学创始人进行了一次富有创意的逆向思维:我们心理学家为什么一定要将精力花在心理疾病上呢?当他们几位检索过1887年至2000年以来所有重要的心理学文献,大吃一惊:关于焦虑(anxiety)的文章有57800篇,关于抑郁(depression) 的有70856篇,而提及欢乐(joy)的仅有851篇,关于幸福(happiness)的有2958篇,居然关注抑郁、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的论文出现了14次,才会出现一篇关注快乐、幸福等积极情绪的论文。可以说,心理学家太失职了!从2000年开始,他们联合Ed Diener、吉尔伯特、卡尼曼、 迈尔斯这些或者荣获过诺贝尔奖、或者担任过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精英心理学家们,发起了目前方兴未艾的积极心理学运动:关注如何发挥人类的优势和能力,帮助人们扩大和建立积极情绪。
这些听上去似乎并不陌生。还记得教育的使命吗?中国的孔夫子五千年前站在河边,悠悠叹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从来应该是快乐的、关注人类潜能与优势的。这一次,心理学家与教育学家这一对从来是坚定盟友的伙伴,再一次站在了一起,积极心理学与教育实践的对撞,最终诞生了传授积极心理学的幸福课®。如果精确地对幸福课®下一个定义,我们可以将幸福课®称之为: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关注人类优势与幸福,帮助人们快乐与幸福的课程,主要表现为团体活动课、网络自助课程、面对面工作坊、集体讲座等课程形式。对于教育机构来说,团体活动课(或者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幸福课®最主要的载体。
2、幸福课®实践现状
财大气粗的精英学校从来都是教育实践的急先锋。幸福课®实践也不意外。大学的实践首先是从塞林格曼1999年在宾夕法尼亚州大学开始。但是广受媒体关注则是哈佛大学的泰勒博士。在商业机构及媒体的炒作之下,哈佛的幸福课开始变成了一个传奇:泰勒博士的实践始于2002年,那时,他第一次在哈佛大学讲授传播积极心理学的幸福课,只有8个学生报名,其中还有两名中途退课。第二年,选修泰勒课程的学生总数达到了380人。接下来的一个学期,这一数字增长到了850,这也让泰勒博士讲授“积极心理学”的幸福课超过哈佛的王牌课《经济学导论》,成了哈佛听课人数最多的课程。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加上哈佛的牌子及幕后的商业机构的推动,使得哈佛的幸福课®广为人知。在美国,不仅仅是大学,中小学的幸福课®实践同样层出不穷。比如亚拉巴马州的Homewood高中的Amy C. Fineburg老师就热情洋溢地将他在高中的讲义发给我们了,在讲义中,Amy C.Fineburg老师根据积极心理学的体系,分别向学生介绍了六个单元的《积极心理学七天入门课程》。根据Catalano(2004)统计,北美关注青少年积极成长的课程计划,有77个。这些设计社区或者学校的课程,或者关注了积极心理学的某个特定概念或特定能力,比如抗逆力,如宾夕法尼亚抗逆力计划(Penn Resiliency Program);或者关注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如Life Skills Training计划 、PATHS计划。
与哈佛的幸福课®相比较,英国顶尖中学惠灵顿公学的幸福课®的实践则更加务实。惠灵顿公学校长安东尼·塞尔登(Anthony Seldon)博士是一位历史学家。他一直比较好奇一个问题:绝大数孩子其实并不调皮,也不捣蛋,但是那些在上课期间,望着窗外走神的孩子为什么反而容易得抑郁症呢?看来,仅仅关注问题孩子并不足以导致孩子走向快乐与幸福。他认为,
教育不应该关注学生有多聪明,而应关注学生是怎么聪明的。
当他意识到积极心理学在教育界的应用潜力之后,他开始在剑桥大学幸福学院院长、英国积极心理学家尼克·拜利斯(Nick Baylis)的指导之下,从2006年开始,为10年级和11年级学生每周安排一次幸福课®,这两个年级的学生年龄从14岁到16岁不等。这些课程将教授学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关注身体和心理健康,控制不同的情绪,以及怎样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这门课与哈佛的幸福课实践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它并不是讲座形式,而是糅合了传统团体心理活动课、宗教教育、体育锻炼、个人、健康与社会教育,以及瑜珈和冥想等众多元素,关注学生的四套成对能力:
1)个人和社会;
2)创新和物质;
3)道德和精神;
4)语言和逻辑。
惠灵顿公学的幸福课®的实践效果是如此突出,以致英国其他学校纷纷跟进。惠灵顿公学所在地,共有440所中小学,18万学生的英国伯明翰市2008年宣布,所有中小学生很快将学一门与文学、数学一样重要的课程——幸福课®。
哈佛大学与惠灵顿公学这两家学校的幸福课®的实践迎合了信息时代的人们追求幸福的新需求,以致取得了极大成功,得到了《时代》、《科学》、《纽约客》等重量级媒体的追捧。TED等富有影响力的民间智库也纷纷邀请积极心理学家们讲授自己的理念及研究。与欧美交流紧密的香港不甘于人后,接上了积极心理学的传播火炬,分别在于1999年开始在中小学开设了“成长的天空”课程计划(香港教育署资助与发起,关注青少年抗逆力)、2005年开始推行“共创成长路”(香港中文大学石丹理教授负责,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资助,关注青少年积极成长)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教学实践。至今为止,香港教育界已为此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出版几十本教材,发表上百篇研究论文,可谓成果丰硕。
当幸福课®的传播火炬传入中国,浙江大学心理系的徐青老师模仿哈佛的幸福课®的体系,开始在大学讲授积极心理学。本书的作者们,则长期工作在中小学心理教育一线,作为国内最早一批学习并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先行者,开始结合欧美幸福课®实践,以及传统团体活动课的教学实践,分别在北京十五中(吴晓冬)、北京景山学校(毛敏)、贵阳一中(袁章奎)、昆明五华区(彭华军)进行了从校本课程开发到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团体活动设计等种种富有创造力的探索。除此之外,中央教科所的孟万金教授从理论层面,提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同时也于2009年开始在北京十九中(李保松)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验。华东师大心理咨询中心叶斌引进香港“成长的天空”的课程体系,华东师大社会学系韩晓燕引进香港“共创成长路”的课程体系,分别于2008年开始在上海金陵中学、上海梅陇中学进行教学实验。
虽然中国内地的实践与香港、欧美相比较,起步晚,成绩少,教学实践缺乏政策、经费、人才、工具、教材等支持。然而无论如何,行道者难,多做总比少做好。随着国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幸福课®,特别是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团体活动实践课的形式的幸福课®将让更多的师生受益。
3、幸福课®教什么(1):他山之石
如果用一句话介绍积极心理学,我们可以这么理解: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的优势与幸福的一门心理学学科。它着眼于建立:1)积极情绪、2)积极个人优势、3)积极组织。积极心理学通过三个途径:快乐,参与和意义来帮助人们通往幸福与快乐。这是目前国际较公认的积极心理学的定义。在积极情绪、积极个人优势、积极组织三个层面,积极心理学家分别取得了大量研究进展。因此,幸福课®应立足于最新积极心理学研究进展,向人们普及一些经过科学验证的实践技术与概念。Homewood高中的《积极心理学七天入门课程》即围绕此体系展开,六个单元分别为:
1. 第一课: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2. 第二课:积极情绪体验:概论
3. 第三课:对过去的积极情绪体验:生活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
4. 第四课:对现在的积极情绪体验:心流体验
5. 第五课:对未来的积极情绪体验:希望与乐观
6. 第六课:美好生活:运用个人优势
与Homewood高中相比较,英国惠灵顿公学幸福课程更系统、时间更长。校方为10年级和11年级学生每周安排一次幸福课程,这两个年级的学生年龄从14岁到16岁不等。英国惠灵顿公学幸福课程设计者、剑桥大学幸福学院院长、英国心理学家拜利斯(Nick Baylis,2004)在《如何教积极心理学(Teaching Positive Psychology)》(见《积极心理学实践(Positive Psychology in Practice)》一书)中介绍到,积极心理学在课堂中的实践,应该关注五个主题:
1. 促进更好的思维能力(FOSTER CALM FOR CLEAR THINKING)
2. 促进内在动机(FOSTER INTRINSIC MOTIVATION)
3. 使学生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FOSTER AN 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
4. 使学生更快乐(FOSTER RESPECT FOR HAPPINESS)
5. 提升学生专注力与心流体验(FOSTER Mindfulness and Flow)
Catalano(2002)的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关注青少年积极成长的课程计划是有效的。他调查北美77个青少年积极成长的课程计划,仅有25个是被证明有效的。通过对这25项成功课程计划的分析,他认为,成功的课程计划包括了15个核心概念,分别是:
1. 促进联系(Promotes bonding)
2. 培养抗逆力(Fosters resilience)
3. 促进社交能力(Promotes social competence)
4. 促进情绪能力(Promotes emotional competence)
5. 促进认知能力(Promotes cognitive competence)
6. 促进行为能力(Promotes behavioral competence)
7. 促进道德能力(Promotes moral competence)
8. 培养自我决定能力(Fosters self-determination)
9. 提高灵性(Fosters spirituality)
10. 提高自我效能感(Fosters self-efficacy)
11. 促进明确与积极自我(Fosters clear and positive identity)
12. 促进对未来的信心(Fosters belief in the future)
13. 提升对正面行为的认可(Provides recognition for positive behavior)
14. 提供参与亲社会行为的机会(Provides opportunities for prosocial
involvement)
15. 促进亲社会规范(Fosters prosocial norms)
Catalano调查的课程计划虽然并不针对积极心理学体系,绝大多数课程在积极心理学诞生之前,运作良久,但是可以说,他列出的15项积极特质与积极心理学关注的主题完全一致,代表了帮助青少年积极成长应该关注的15项主题。香港“共创成长路”即围绕这15项积极成长的概念展开。
4、幸福课®教什么(2):本书体系——以心理资产为本的课程设计
综合前文提到的各类课程计划体系以及国外积极心理学实践体系,结合国内现有心理健康课程设计,我们认为:幸福课®应关注积极优势、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应对、积极成长、积极组织六大主题。
积极优势、积极情绪、积极关系三者关注的是人们可以用于自身发展的心理发展资产。部分研究者(Benson,1997)认为,人们的青少年的发展资产有40多种,分为外在资产及内在资产,青少年积极成长的课程计划的目的就在于培养青少年发展资产(developmental assets)。Catalano整理的15项积极成长的概念建构也可以看做成对青少年发展资产的一种归纳。同样,塞林格曼(Seligman,2008)在《积极心理学与积极教育》中提到的智能资源(intellectual resources)、社会资源(socail resources)也部分涉及到了人们的发展资产。无论是资产、概念建构还是资源,这三个词都可以用心理资产来代替。积极优势代表着人们的个人智能资产、积极情绪代表着人们的情绪资产、积极关系代表着人们的社会资产。
当人们运用这三类最主要的发展资产去应对发展挑战的时候,会面临挫折或者成功。这就是积极应对关注的韧性、积极成长关注的自我效能与自决能力。
• 对于积极应对来说,它是与传统致力于诊断并治疗心理问题的消极心理学对接的接口;
• 对于积极成长来说,它是体现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帮助人们追求幸福、开发潜能的实践意义的入口。
可以说,积极应对与积极成长代表了积极心理学实践的两个重要概念——人们使用心理资产的产出物。因此,我们特将其作为与积极优势、积极情绪、积极关系三者平行的地位。最后,考虑到教师身心幸福对学生幸福的重要性,学校在开设幸福课的时候,应围绕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环节,了解如何提升教师与学校心理资本、主观幸福感及基于教师素质模型招募更合适的教师等议题,此部分即为积极组织所关心的话题。
这六大主题及其相关概念的逻辑关系如下图所示:
以下为六部分的具体介绍:
1)在积极优势部分,关注如何发现及利用个人特长,分别介绍了个人优势、创造力、学习风格与灵性;
2)在积极情绪部分,关注如何更快乐,围绕过去、现在、未来的积极情绪体验,分别介绍了积极情绪与主观幸福感、沉浸体验、乐观希望;
3)在积极关系部分,关注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分别介绍了依恋类型及亲密关系、人际和谐与冲突、感恩与宽恕;
4)在积极应对部分,关注如何从灾难及挫折中重生,介绍了抗逆力;
5)在积极成长部分,关注如何帮助学生激发内在动机,实现目标,分别介绍了自我决定论、目标选择与执行意图、自我效能;
6)在积极组织部分,关注学校如何利用积极心理学技术,提升整个学校的教师幸福感以及学校效率。
如下表所示:
备注: (一)上文的C是指Catalano体系中提到的15种青少年积极成长的概念,香港“共创成长路”计划依托的是此体系;W是指英国惠灵顿公学的幸福课课程体系;H是指Homewood高中的积极心理学7天入门的课程体系。
(二)标为”有“是指该课程计划明确介绍并且明确提升了该概念涉及到的有关能力;标为”无“是指该课程计划并没有明确介绍该概念,但是并不意味着该课程计划没有提高该概念涉及到的能力,可能间接提高了有关能力。
5、幸福课®教什么(3):阴阳之道:以问题为本与以心理资产为本
根据Catalano的整理,以问题为本与关注青少年积极成长(即以心理资产为本)的两种课程计划的各自特点如下:
系统整理青少年发展资产的Benson(1997)认为,致力于减少并预防青少年问题的预防模式阻碍了人们对青少年潜能的理解。他认为,应采取资产促进的方式,促进青少年心理发展。同样,美国堪萨斯大学社会福利学院教授Dennis Saleebey(2004)提出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建议社工、教师关注人们的优势、潜能。Benson等人(2004)也持类似观点,认为以优势为本的青少年发展模式能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积极成长。然而,Catalano等人同样指出,预防模式与发展模式并不冲突,应是兼容模式。正如积极心理学发起人之一Chris Peterson(2002)所言:
积极心理学需要对人类优势,构建生活中美好的事情,人类美好生活这些方面投入更多的关注,像现在对于弱小的人,修复被破坏的事情,治疗压力的伤害这些事情的关注一样多。心理学对于人类消极问题的关注是可以理解的,这些关注不会也不应该被放弃理学对于人类消极问题的关注是可以理解的,这些关注不会也不应该被放弃。积极心理学家只是说,在过去的六十年里,心理学是不完整的。建议很简单,积极心理学只要求在视角上进行一个巨大的转变。心理学家们开始对促进人类潜能的研究感兴趣,进而提出不同的研究假设并且对于同行所研究的疾病模型提出不同的问题。
可以说,在以心理资产为本,设计幸福课®,同时对于个别问题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君子之道,和而不同;阴阳之道,保持平衡,或许才是促进人们身心成长的最佳路径。
6、幸福课®怎么教?
Battistich等(1992)的研究指出,有效与持续地推行社工干预计划或者校本课程计划必须包括五个步骤,同样,讲授幸福课®也应包括这五个步骤:
以下针对五个步骤,分别介绍一下幸福课®教学实践经验及注意事项:
(一)理论架构层面:
- (1)无论是大型的校本课程还是小型的工作坊,应尽可能培育参与者尽可能多的积极特质。
- (2)应尽可能依托实证研究,并且概念构成成份清晰的理论框架来设计课程。
需要注意的是,拜利斯根据自己三年的教学实践,指出了人们实践中的两个常见误区:
- (1)积极心理学并不等于积极思维。积极思维更多源自塞林格曼1991年《学习乐 观》这本书中的思路,但是积极心理学是一个更新、更系统的领域。
- (2)就积极心理学而言,健康的标准并非只是没有疾病就足够了,即使现行的医学模式强烈地把没有疾病定为健康的标准。
(二)课程设计层面:
- (1)尽可能地进行创意设计,让参与者能够获得参与课程的惊喜
- (2)课程设计应契合当地文化与现实生活背景
- (3)对课程的目的、涉及概念或者培养人们的哪项积极能力,应有明确评估
- (4)课程配套工具、操作流程以及教学效果应能重复检验
- (5)可借助专业公司资源,比如购买专业公司的团体活动训练包
(三)推行层面:
- (1)容忍课程实践的不完美指出,承认不存在十全十美的课程设计
- (2)明确组织身份及获取相关资源支持
- (3)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可系统开课,也可小步前进,从小型讲座开始
- (4)让自己受益:从自己入手开始实践积极心理学
(四)计划监察与评估层面:
正如香港马庆强教授对大陆的心理健康教材的批评一样:
“近年中国内地也出现大量有关中、小学生精神或心理健康的教材及教科书。这些教材集中讨论青少年正面发展的一些范畴,例如心理适应、自我概念、与健康成人和益友的联系、分辨是非能力及情绪控制和表达能力。其他生命及道德教育亦倾向注重全人心理发展及日常生活事件。虽然这些精神健康或生命和道德教育的教材通常是由资深心理学家、教育学者及教师制定及编制,但是这些教材的效果很少经过跟踪研究而做出评估。”
可以说,对课程计划进行监察与评估,是绝大多数实践者忘记进行的工作:
- (1)应及时地借助专业测评工具或者自行设计的量表对课程效果进行实时评估
- (2)应详细记录课程有关效果,包括课程主持人与活动参与者的两方面的心得
(五)传播层面:
- (1)及时总结并形成校本课程或者有关论文、教材等物化产品
- (2)通过多种新媒体形式,比如博客、社交网络、微博客、播客分享教学实践
- (3)参与幸福课®专业社区讨论
备注:
本文是2009年12月出版的《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一书的导读,同时发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2009年第11期,更多具体内容,感兴趣者可参考《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一书。